夕阳斜照,刻于向阳渡槽桥墩上的建桥铭文字迹斑驳,尽显岁月沧桑。拾级而上,踏过杂草丛生的石板路,抚摸爬满青苔的石栏杆、风化残缺的石雕石刻……春风拂过耳畔,仿佛从渡槽深处传来钢钎凿石的余响,一声又一声,惊醒了沉睡在石缝深处的春天。
“水不到向阳,绝不下战场。”景福镇百山湾村的邹光华大爷赤脚站在水田里,说起40多年前肩挑背扛修建向阳渡槽的场景,这位84岁的老人陷入回忆:“当渡槽通水那天,大人小娃儿都追着水跑,捧起清澈的渠水就往嘴巴里送啊!”
“向阳渡槽修得好,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现在都是从这个渠取水栽秧。”邹光华的老伴夏素云回忆道:“没修向阳渡槽以前,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,第二年开春才能栽秧。自从向阳渡槽把鲁班水库的水引到田间地头,不仅可以种一季水稻,还可以种一季油菜或小麦。土地的利用率高了,现在又用上了收割机,菜籽、谷子眨个眼睛的功夫就收好了。”
老人对土地的眷恋深藏在他们朴实的言行间,虽已是耄耋之年,但两位老人依然坚持在地里劳作。邹光华老人从秧母田捧起一把捣得如浆糊般细腻的泥:“看嘛!这么好的田,加上这么方便的水,只要我们身体还能动得了,就要种下去哦。”
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,三台兴建了人民渠六期(团结水库)、人民渠七期(鲁班水库)、武都引水水利建设项目。全县建成的84座渡槽,仿佛人工天河,将汩汩清流引入田间地头,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百姓的缺水问题。
穿行梓州大地,每一座渡槽都以独特的姿态呈现于乡野田间,至今依然担负着灌溉良田、润泽千里的责任。
新鲁镇的石桥渡槽,36道石拱如苍龙脊骨,在万亩良田中若隐若现。
石安渡槽群像一串翡翠念珠,绵延二里三的拱圈连接起12座山梁。
无人机掠过处,油菜花的金色浪潮在槽身两侧翻涌,输水渠化作大地跳动的脉搏。
三台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王霖表示,当地在保护历史渡槽的同时,通过串联水库、泵站与灌区构建灌溉网络,保障全县33个乡镇农田用水,为天府粮仓建设和粮食稳产高产奠定基础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来源:三台发布